行業新聞
近日,普華永道發布《2017醫療行業熱門趨勢》,從新興科技、支付手段及消費者需求轉變等維度,預測了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前景。
普華永道醫療行業咨詢服務合伙人邢立萍表示:“11項新興科技將日益滲透至人們的日常就醫和生活。”
AI:
排在首位的是人工智能(AI),AI將會應用于醫療保險理賠和欺詐檢測等方面,這一技術已應用于國內一些較為高端的醫療保險和國家醫保基金,以減少欺詐行為并加快索賠處理進度。像百度這樣的大企業注意到,人工智能的真正價值不僅局限于此,而在于增強診斷、基因分析和精準醫學等方面。
遠程醫療:
遠程醫療有助于降低醫療成本并節省患者時間和精力,目前,中國數十家互聯網醫院正是遠程醫療的主要推動者。
醫療機器人:
醫療機器人是中國實力較弱的一項,歐美國家的醫療機器人份額分別占比62%和24%。目前,國內頂尖大學正在研究并至少已經在外科、康復、輔助和服務四個領域應用機器人技術。
VR:
目前,國內虛擬現實(VR)應用是通過必要的行為改變,以免費的形式治療慢性疾病。香港理工大學開發了基于虛擬現實的康復功能訓練軟件,并使之商業化來幫助有認知障礙的患者提高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
醫生執業平臺:
醫生網上執業平臺將更加深入患者,如“杏仁醫生”,通過該平臺,患者可以與他/她熟悉信任的醫生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與醫生進行溝通。
精確診斷:
醫療技術設備將變得更加精確,甚至具有預測能力,疾病檢測敏感度不斷提高將會減少醫療誤診情況的發生。其中重點是微創手術和新式緊湊型設備的發展,如便攜式治療超聲波掃描儀在中國市場正在迅速增長。
傳感器和追蹤器:
盡管中國目前有9.8億手機用戶,占據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醫療市場份額,但手機應用和平臺并未能吸引活躍用戶,更不用說帶來多少收入,因為他們經常提供較為分散的價值。一些具有價值的領域包括:預測用戶的健康需求并設計游戲化模型將需求轉化為醫療行動;提供最大的健康消費市場(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和一站式服務平臺。可以測量病人生命體征、呼吸速率、血壓、心率、心電圖和體溫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正逐漸被手術室中的手術患者以及在偏遠地區的獨居用戶所采用。
3D設備:
在中國和亞洲各地,提出定制矯形外科植入物、修復和矯正治療等獨特需求的病人越來越多。但面向供應商制造和醫院服務的3D電器和設備備件應用往往被忽略,而位置偏遠的醫療場所可能經常會有這方面的需求。
新一代測序:
這是全球范圍內一門令人興奮的研究領域,有人已預測這項技術將最終實現商品化,價格降低至100美元。不過中國過往在技術優化的速度和規模上具有可靠記錄。BGI 、Illumina和iCarbonX等公司正沿著這條道路前進。